雪域边关实现应急物资随缺随补
西藏军区创新区域统筹型保障网络体系,雪域边关物资短缺随缺随补
在这片雪域高原,一场关乎后勤保障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进行。近日,西藏军区某边防团遭遇制氧设备故障,但上级迅速调动友邻单位的医疗资源,仅用了4小时就将维修器材送到连队。这一切得益于西藏军区正在建立的新型保障网络体系——区域统筹型保障网络。
这一体系的建立源于对边防点多、线长、面广、保障困难的深刻认识。西藏边防的偏远点位向上申领物资周期长、运输不便,尤其在恶劣天气下,应急物资难以迅速补充。为此,军区将原先的“纵向单链”保障模式,转变为“纵横一体”的联合储备、按需统供保障模式。这意味着当偏远点位遇到应急物资短缺时,不仅可以由上级按建制补充,也可申请友邻单位调配,大大提升了保障效率。
传统的保障模式因条块分割,难以在战场上发挥精准保障作用。正如军区保障部所深刻认识的那样:“未来战场作战力量多元一体,保障必须精准高效。”为此,军区机关多次调研新型保障模式,组织同一区域内的不同部队实行物资联合储备,由业务机关根据不同点位的具体需求统筹供应。这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和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保障资源的利用率。
在这一新体系的助力下,“保障地图”上的优势日益显现。比如最偏远的昆木加哨所,以往从上级机关调运应急物资需要1至2天,如今从友邻单位调配只需2至3小时。这种响应迅速、调度合理的保障模式大大减轻了前线部队的忧虑,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训练和作战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保障时效,减少了运输总里程数,而且通过统筹力量整合资源,构建高效实用的保障网络,实现了保障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充分证明了树立后勤变“前勤”理念的重要性。只有做到精细化、标准化、一体化的保障工作,才能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保障优势。
未来战场上,保障力量的反应速度和精准度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西藏军区的这一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借鉴,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军后勤保障的无限潜力和强大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