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开创是卖官鬻爵的两个皇帝 虽然称不上贤明
今天,风趣网小编带着两篇关于卖官鬻爵的文章来啦,对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了先帝治国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乃先汉兴隆之秘诀;亲小人,远贤臣,则是后汉倾颓之缘由。”他特别提到桓、灵两位皇帝因为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而导致国家的衰败。其中,这两位皇帝竟然开创了卖官鬻爵的恶劣先例,令人痛心疾首。在后世看来,他们的行为无疑是昏聩至极。
历史背后的真相往往并非表面所见。据史书记载,桓、灵两位皇帝虽然并非贤明之君,但也绝非愚蠢至极。东汉王朝自某种事件之后,皇帝大多短命夭折,朝政常常掌握在外戚或宦官手中。地方政权则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才得以建立,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始终较弱。
汉桓帝与汉灵帝是东汉后期少有的成年之君,他们具备亲政的能力,也尝试从外戚或宦官手中收回部分权力。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积重难返,国势衰微,如同明末之际。
桓、灵两帝执政时期,朝政的长期混乱导致国家财政枯竭,西北地区又频繁发生起义。用人制度的腐败导致了徇私舞弊、举人以亲的现象。这造就了一些世家大族,如“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时人讥讽他们“举孝廉不知书,举秀才父别居”。
在开创某种制度之前,朝廷无法建立一套服务于皇权的“公务员体制”,权力只能分散到外戚、宦官、士族手中。桓、灵时期,财政枯竭,无法从地方征税,官位便落入这些势力手中。为了缓解财政困难,他们选择了卖官鬻爵。
西晋时期的晋武帝司马炎也曾卖官鬻爵。当被问及与桓、灵两帝相比如何时,刘毅回答说:“桓、灵两帝卖官,钱入官库;而陛下卖官,钱入私库。”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对贤明的君主,在面对国家困境时也可能采取类似的措施。
这两位皇帝卖官鬻爵的行为虽然令人痛心,但背后的原因却值得我们深思。在财政枯竭、政权分散的背景下,他们或许认为这是解决困境的一种手段。历史的真相往往复杂而多面,需要我们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