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以房养老的瓶颈在哪里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引发了社会对养老话题的广泛关注,其中备受瞩目的“以房养老”模式更是引发了热议。不少人对这一政策存在误解,认为不再承担养老责任,老年人需依赖房产进行养老。更有甚者担忧,这实际上是一场将房产产权归还给银行的交易。对此,民政部作出回应,明确表示仍将主导保障基本养老,“以房养老”作为一种市场化运作的高端服务,是自愿选择的行为。
尽管存在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房养老”模式的推行确实面临诸多挑战。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这使得“以房养老”难以有效推行,同时相关纠纷也难以得到公正合法的解决,导致公众对“以房养老”的信任危机。我国特有的70年产权制度也是一大障碍。老年人将房产抵押时,商品房的使用寿命已消耗大部分。一旦老人离世,剩余使用年限有限,银行风险加大。传统的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多数老人仍倾向于将房产留给子女,并希望由子女照顾自己。除此之外,“以房养老”还面临着养老机构不完善、收费高昂、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以及房价波动和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些障碍使得“以房养老”模式难以被大众接受。
尽管在国外,“以房养老”政策取得了成功,但在中国的实施仍需党和的高瞻远瞩,需要破除一系列障碍。这不仅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养老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也需要公众对这一模式的深入了解和接受。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推进“以房养老”模式的发展,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仍然漫长。、社会各界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推动这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