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开展老龄化国情教育,树立积极老龄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呼唤全社会老龄化国情教育
在百岁人生的背景下,老人不再是对衰老一无所知的对象,而是需要被看作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届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官员强调了这一观点,并指出我们需要对全社会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
吴玉韶,论坛上的主旨发言人,强调了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面对这一长期战略任务,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应当鼓励老年人独立、参与、自我充实。”他认为政策虽然众多,但真正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老年群体的消费观念滞后,生活方式也需调整。我们必须进行理念先行,补上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这一课。
吴玉韶指出,当前人口老龄化并非最困难的时期。我国老年人口结构呈现出低龄老人占比较大的特点,这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研究表明低龄老年人的思维能力仍然旺盛,很多科学家在老年时期完成了重要的发明和创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与其身心健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吴玉韶提倡进行六方面的老龄化国情教育:生命历程观的教育、独立自强观的教育、科学养生观的教育、积极预防观的教育以及积极康复观的教育。他强调,老年人需要学会独立生活、品味孤独,同时也要警惕社会中的骗子和险情,学会与疾病和功能衰退共处。他还提到了联合国的老年人生存五原则,鼓励老年人保持独立、参与活动、照顾自己并追求自我充实。
吴玉韶还提到健康不仅仅是医疗的问题,更关乎饮食和生活方式。骨质疏松、跌倒等问题与肌肉微缩、缺乏力量型训练有关。长寿不是养出来的,也不是靠吃保健品实现的,而是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全社会都需要进行老龄化国情教育,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我们需要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老龄观,鼓励他们独立、参与、自我充实,并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整个社会也需要对这种变化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共同为老年人的生活创造一个更加友善、包容和支持的环境。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康复辅具配置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0%,而这一数字在我们国家仅停留在个位数。如果我们忽视对老年人的积极康复理念,将会引发过度的照料依赖,使得本应自主生活的老年人陷入被动状态。我们需要推广一种全新的养老观念。
我们需要倡导一种积极的老龄化观念教育。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养老做出规划,尽管我们的身体可能会衰老,但精神必须保持活力。外貌的衰老可以是自然的美,但内心的衰老则是一种悲哀。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所说,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对抗岁月最好的武器是我们的专注力。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皇帝们极度注重养生,寿命却普遍不长。相反,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书画家却寿命更长。这告诉我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除养生之外的事情中,才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工作、学习、参与社会,这些都是最佳的养老方式。
我们需要铭记并传播这样的格言:“关心小孩是自然的行为,但关心老人是文明的行为。”无论我们身处何处,父母的存在总是让我们与衰老和死亡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要尊重老年人的自我能力和尊严,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康复辅具,帮助他们保持独立生活的能力。正如格言所说,“种田得谷,敬老得福”,我们应该弘扬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尊重。我们也应该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通过推广积极的养老观念和教育,我们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生活、保持活力,同时也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