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委员建议把养老
深圳正迈向一个崭新的愿景,那就是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在市政协六届六次会议联组讨论四组会议上,政协委员们来自教育、医疗、社保、卫生健康等多个领域,围绕“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展开热议,为深圳的发展献计献策。
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有许多“候鸟型”老人跟随子女来到这里养老。市政协委员易松国指出,虽然深圳的养老设施在不断完善,但养老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他建议建立相关的顶层制度,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挖掘和增加社区照料中心等设施。易松国强调,未来的养老事业需要加大对民间力量的扶持和支持,实现民政和医疗的有机结合。
针对家庭教育中高额的课外补习费用问题,市政协委员邬晓莉建议借鉴苏州部门的做法,支持有品牌的培训中心。她提议整合全市优质名师资源,由拨付费用,制作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微课”,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家长的焦虑,还能促进民办培训中心向素质教育转型,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市政协委员潘争艳关注困境儿童的救助保护问题。她建议深圳设立专业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为无人抚养的孤儿、因父母重残重疾无法监护的孩子以及在深圳流浪的孩子提供帮助。潘争艳强调,这些孩子需要找到合适的学校,以便得到更好的成长环境,避免长期待在救助站对他们身心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她建议深圳教育部门确定一两所职业技术学校,专门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融入社会。
深圳正朝着实现民生幸福的新愿景不断努力,从养老、教育到儿童保护,政协委员们的建议涵盖了各个方面。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深圳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幸福标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