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助力老龄友好型社会建设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国家基本国情的大背景下,我国于2019年11月发布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为了充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国家在2016年开始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正是对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大实践。
长护险试点项目自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试点城市如成都、长春等15个城市以及吉林、山东两省,深入开展,推进长护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制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它让居家有专业人员服务,机构养老有补贴,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的家庭经济负担,实现了精准扶贫脱贫。长护险试点还促进了就业,带动了养老产业的发展,了主导、社会化承办、市场化服务的社商合作新模式,实现了群众得安心、得民心、企业创品牌的多赢局面。
在这一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了“1+1+N”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体系,其中两个“1”分别指长护险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N”则指一系列配套经办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框架的建立,确保了参保群众保障的落实,构建了一个层次清晰、责任明确、以人为本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制度。部分城市如上海、南通等将参保人范围扩大至城乡居民,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运营长护险制度,试点城市积极引入社会化力量参与,管办分离的新模式。大部分试点城市通过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管理,实现了管办分离,建立了多方协同、社会治理的新机制。建立了照护服务机构协议管理机制和严格的退出机制,确保服务品质和参保群众利益。
长护险制度的实施不仅切实减轻了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还保证了失能人员的生活尊严。通过居家护理和机构护理,减少了不必要的住院治疗,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长护险制度使失能人员获得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改善了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长护险制度在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护险制度的试点实施,我们针对特困群体实现了精准扶持与扶贫。以南通为例,对于建档立卡家庭及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失能人员,我们特设了便捷的受理评定绿色通道。这些失能人员只要符合条件,即可纳入待遇享受范围。如果在照护机构接受服务,他们的待遇支付标准还会增加20%。如果失能人员由家庭成员照料,只要个人提出申请,其家庭成员也可以被纳入定点照护服务公司,接受一体化管理,并由公司负责培训提升其照护技能。
政策引导的力量,能够撬动市场资源,促进就业,带动养老产业的繁荣发展。长护险制度作为一项持续性的政策工具,其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个人的缴费积极性,相较于单纯的财政补贴,更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并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这一制度不仅提升了社会整体的养老服务能力,也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
以长护险为支点,各地纷纷开展护理人才的培训,这不仅增加了本地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护理人才的输出。例如,在青岛,全市的定点机构提供了8903张护理床位,配备了1.71万名照护服务人员,已经形成了居家照护为主体,社区和机构照护为辅助的照护格局。这些服务机构以民营为主体,占比高达87.9%。
在荆门,试点长护险制度以来,市筹集了3000万元资金,打造了一批护理服务示范机构,带动了多家养护机构的再投资,新增了近4500个就业岗位。为了推进护理服务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市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期护理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并在当地院校开设了护理服务专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专业化护理人员。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服务品质,也提升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推动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长护险制度不仅是对特困群体的有效扶持,更是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这一制度的深入实施,我们必将在养老产业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