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一站实现
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的揭示,我国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逾2.64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在家养老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随着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进程加速,居家养老的问题得到了更多关注与创新解决之道。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清单,介绍各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成功经验。这些改造不仅涉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如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等,更涵盖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增设,如适老设施、托幼服务、社区医疗等。今年,全国将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这一行动积极应对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弥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短板,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推动了“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这一模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向养老、托幼、房屋经纪等领域延伸,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在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北社区的实践中,这种“物业+养老”模式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劲松北社区借助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引入了物业公司,为老年人家中安装紧急呼叫器、安全扶手等适老化设备,同时还梳理了一张为老服务清单,包括老年餐、理发、电器清洗、保洁、助浴等。物业还利用小区环境的改善,将老旧场地改造成为便民设施和老年人活动空间,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
在各地推行“物业+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内容逐渐延伸,社区养老餐厅、社区养老医院、日间照料中心等新服务不断涌现。例如,在郑州绿都社区,物业开设的小餐厅解决了老人们的一日三餐问题。建立专门的养老服务站,为老人们提供交流分享、休闲娱乐的场所,以及和家庭医生等服务。
除了以上提到的“物业+养老”模式外,我国还在200多个地区进行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改革试点,建设了养老综合服务体。这些服务体为老人们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包括全托服务、组织运动、休闲娱乐活动等,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全面的养老服务。
随着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和各类创新模式的推行,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正在逐步完善,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这些努力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也让年轻一代无后顾之忧,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位于成都的这座社区养老综合体,今年三月正式运营,展示了养老领域的新模式。这里拥有健康评估室、康复室以及养老房,专为社区内的半失能和失能老人提供服务。对于这部分需要关照的老年群体,该中心提供的服务不仅涵盖日间照料和托养,还包括助餐、助浴和医疗等全方位服务。
与传统的机构养老方式相比,这种根植于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更显亲近和人性化。它的收费十分合理,完全根据每位老人的具体需求来定制服务并收取费用。像赵玉珍老人这样的全托服务对象,每月仅需支付三千元,非常实惠。
除了提供日托和全托服务,这座社区养老综合体还拥有一套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为辖区内的196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成都市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运营这种综合体,即在修建后,引入第三方机构来管理和运营,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最终,这种模式的养老服务机构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为老年人提供托养服务,大大减轻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根据国家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格局已经呈现“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家中养老,7%的老年人依靠社区支持来养老,仅有3%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未来的医养结合服务重点将放在居家和社区上。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让所有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便捷、贴心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从而提高服务的普及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