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难点 疏堵点
养老新篇章:耿学梅代表的心声与行动
关于老年人最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服务最令他们满意,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耿学梅的脑海中。在今年两会的舞台上,她带着对养老话题的深深关切,向我们揭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国正朝着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迈进。今年的工作报告将社区养老作为重中之重,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难点何在,堵点又在哪里?耿学梅代表带来了她的独到见解。
她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养老领域,并明确指出最关键的在于标准问题。社区养老虽然起步晚,但一直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短板。今年工作报告中释放的信号,与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政策相呼应,鼓励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安徽省在养老产业的上走在了前列。去年,该省印发了《安徽省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指导规范(试行)》通知,逐步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耿学梅代表详细解释了这一体系的运作模式,并强调了标准制定的重要性。企业良莠不齐,必须设立明确的标准以保证服务质量。对于老年人需求的评估、服务质量标准的制定,都是我们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养老问题也是耿学梅代表关注的重点。她提出,农村养老机构急需转型发展、改造升级,通过公建民营、租赁经营等方式推向市场。对此,她提出了经营农村养老机构的三大要求:资产不能空置、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服务质量必须保证。她强调,养老院不仅仅是满足吃住的地方,更应该是老年人健康生活、身心愉悦的场所。为此,她希望将医疗、康养、文化娱乐等元素融入养老机构中。
在耿学梅代表的眼中,有一家独特的养老机构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那里的怀旧堂按照农村老房子的风格打造,仿佛时光的倒流,农业器具、水车、老床铺的摆放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让老年人找到家的感觉。这正是养老服务追求的最高境界——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耿学梅代表的这些建议和想法,无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每一位老年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老年人常常选择“没事去那转转”,这看似简单的行动,实则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寄托与精神慰藉。这样的现象在安徽省尤为突出,随着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不断升级和完善,老年人们的心灵家园建设也日益受到关注。
安徽省在养老规划方面独具匠心,不仅致力于农村养老机构的全面建设,还积极推进农村居家养老自助互助服务的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组织基层老年协会等为老组织,让留守妇女、低龄健康老年人等群体参与到关爱照护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的行动中来。这样的互助模式,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乡村社会的温情与关怀。
想象一下,乡村的老年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互相扶持、相互关爱,这样的场景是多么温馨和和谐。这种互助服务的开展,正是基于乡村社会特有的亲情纽带和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通过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培训,这些农村互助服务队伍日益壮大,为乡村的养老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样的服务模式,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依托。在这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老年人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尊重,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以乡村为舞台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无疑为推进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