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怎么看待中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未
从微观视角观察,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遥想197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一年171元,而到了去年,这一数字已经跃升至28228元。对于我们这一代的60后、70后而言,我们正处于逐步进入老龄化的阶段,而这一批人的经济状况相较于过去的老年人群体有着显著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望从“未富先老”的状态,逐渐过渡到“即老即富”的崭新阶段。
“未备先老”并不仅仅指经济层面的准备不足,更涵盖了社会整体对于老龄化的准备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两百年的时间,其社会保障体系已相对完善。而在我们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主要以简单的救济为主,虽然城市有退休金和免费的住房安排,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养老的三大核心制度——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长期照料,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并持续在提升标准和服务质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经过15省市的试点后,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
从个人层面来看,60后、70后的这一代人,在养老准备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相较于父辈们相对单一的养老方式,我们更加注重个人储蓄、商业保险、以房养老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未康先老”的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慢病问题不容忽视,但幸运的是,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健康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诸如“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等政策和项目的出台,为改善整体人口的健康状况,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这些措施越来越具体、实在。
城镇化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正在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和养老结构的差距。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精准脱贫的达成,包括城乡在内的所有老年人,必定会从“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未康先老”逐步走向“边备边老、即富即老”的健康老龄化道路,而且未来只会越来越好。这条道路不仅意味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更代表着我们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注和重视,体现了社会的温暖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