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人养老,谁来服务?
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重阳节,呼唤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新方向
随着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到来,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再次引发关注。今年这个节日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传统的敬老节,更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不禁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
全国老龄委事业发展部副主任唐振兴透露的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问题严峻,未来几十年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的特钢社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正在悄然兴起。这个社区老龄化严重,但他们通过自我管理和志愿者服务的模式,成功搭建起为民服务的平台。其中,“金色亲情服务队”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理发、修表、修车等义务服务,还推出了“终极关爱”服务,为逝去的老人办理后事,送他们最后一程。这种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甚至有位老人因为社区有这项服务而坚决要求回家。
尽管这种敬老、爱老、为老的服务深得民心,但社区主任孙博仍有一个愿景:“希望有更多专业化服务能够融入社区服务中,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这正是许多人的心声。然而现实中,尽管有不少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公司,但他们的服务往往难以被老年人接受。价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此外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也需要更加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养老服务业在中国,至少在北京还没有真正形成,只是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概念。”他认为,如何让养老服务价格真正反映市场需求,是需要推动和改变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主导建立起面向老年人的服务中心,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来搭建起服务社区的平台。同时还需要鼓励更多的专业化服务进入社区,提高养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化服务来承担这个任务,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而这正是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到2020年,社会化服务的助力下,超过九成的老年人将选择居家养老。他们将获得和社区的照顾与支持,其中有百分之六将依靠购买的社区服务来照料生活,另有百分之四则将入住养老服务机构享受集中养老的便利。居家养老面临一大挑战:如何妥善照顾高龄和失能老人?这成为众多家庭面临的难题。湖南的郭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尽管家人众多,但对缓解母亲的病痛却束手无策。距离县城医院遥远,母亲身体状况又无法行动,只能默默承受病痛。类似的情况在河北的兰女士身上也发生过,她在陪伴临终的父亲时,深感如果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和临终关怀医院,或许能减轻父亲的痛苦。
全国老龄委事业发展部的唐振兴副主任指出,未来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将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等各方面融合起来,建立集预防、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系统。国务院在2013年提出的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得到了广泛赞同,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
以北京为例,按照“9064”的养老模式,到2020年需要为失能老人提供16万至20万张床位。现有的养老机构大多缺乏配套医疗设施,无法满足失智与失能老人的养护需求。对此,北京开始注重精细化操作,比如为特定群体发放老年券,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北京市政协委员贺贝奇发现,许多老年人在尝试使用养老券时遭遇无法使用或有使用限制的问题。
接下来,关键在于建立全面的老年人身心评估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我们可以对老人的身体、经济和精神状况进行详尽的评估。这些评估结果将为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提供基础,使老年人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例如,通过身体健康评估,我们可以明确老人在居家养老中需要的康复辅具和社会支持方案,进而提高养老生活质量。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使我们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使他们享受到更加人性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相信未来的养老将更加贴心、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