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养老一床难求,布局社区居家养老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18.1%,标志着中国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一趋势在“十四五”期间将更加明显,老年人口数量预计超过3亿。针对这一问题,《工作报告》连续几年强调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凸显了社区养老服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养老服务作为民生的重点,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一份的《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任务,提出促进医养康养结合,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贴心的服务。报告中还强调了在发展智能化服务时,必须关注老年人的需求,避免智能工具给他们日常生活带来障碍。这不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关怀,也预示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巨大市场潜力。
部长李纪恒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也指出了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到了优化机构养老、发展养老+新业态等策略。随着国家对养老领域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养老服务正在从传统模式向多元化、高质量的方向转变。
在此背景下,一些老年人因身体原因无法独立生活,被迫选择养老机构。例如,崔阿姨和她的丈夫,因无法独自照顾年迈的先生而选择了入住越秀海颐苑养老机构。虽然初始心有不甘,但发现机构内丰富多彩的生活后,他们也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这也反映出养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错配现象,即郊区大型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而市区小型嵌入式养老机构却需要排队等候。
来自广东省民政厅的数据显示,广东省养老机构数量、养老床位数量均有所增长,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需求。华邦美好家园养老有限公司的刘东表示,目前市场需求的错配与老人的养老观念、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供给不足都有关。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机构养老、加强医养康养结合等策略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服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下,养老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和服务模式出现,以满足不同层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有幸福的晚年。智能居家养老:破解家门口的养老供给难题
面对老城区物业有限、寸土寸金以及“邻避效应”等多重难题,养老供给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需求量大,但市场供应量却难以满足。郊区的大型养老机构用地便宜、床位充足,更易于形成规模效应,似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方向。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养老企业也在积极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发现,居家养老床位成为了一种既能解决老人在家中养老的安全痛点,又能适应市场专业照顾需求的有效方式。一对一的居家上门养老服务,相较于机构养老一对多的服务模式,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刘东指出,虽然整个养老市场前景广阔,但投入大、回报期漫长,使得养老企业常常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大致估算,好的项目从投入到收回成本需要6-7年,甚至更久。这其中,人力成本占据了大头,随着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而收费标准却无法同步增长,使得养老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成本挑战。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推动居家养老的智能化改造成为了破题的关键。华邦美好家园率先“养老+家政”融合发展模式,在广州市越秀、海珠等区打造一站式综合养老服务供应的颐康中心。该中心承接运营“广州平安通”呼缓关怀服务,每年为超过60万人次的老人提供居家,成为广州市首批多项试点单位之一。
同样,来自江苏的九如城集团也在布局居家养老市场。他们在白云区的颐康中心建立了大数据监控平台,为附近居民安装了套安全照护系统装置。这些设备包括多个传感器,能够监测长者的行动轨迹和身体状况,一旦触发报警装置,报警系统会显示住户的姓名及住址信息,为长者提供紧急求救的便利。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增长迅速,市场需求强烈。虽然目前仍以购买为主,但市场化部分也在逐步拓展。未来,企业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扩大服务范围,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成本,为更多的长者提供可及性、多样性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养老供给的难题,让每一个需要的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