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嵊州养老一条街悄然消逝
在嵊州鹿山街道,沿着繁忙的527国道,曾经辉煌一时的“养老一条街”静静地矗立着。面对“房屋出租”的门口横幅,马亚娟恍惚间看到了近20年的养老院生涯的落幕。
这条街道,短短800米内,分布着六家养老院,一度被誉为“养老一条街”,解决了众多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这一创新的养老模式和集聚效应,甚至被作为典型案例写入《养老服务社会化“嵊州模式”研究》一书。近年来,这条街的消防安全及环境卫生问题逐渐凸显,被列为嵊州市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治重点。
鹿山街道的工作小组经过多次协调,最终决定关停整治这些养老机构。随着最后一家养老院的关闭,这条见证嵊州民办微型养老机构兴衰的街道,正式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老人们被集中安置在再孝养老院二期或其他公办敬老院,其中一些通过“公建民营”模式得以进入。
王岩法老人,已经在再孝养老院度过了11年的时光。他习惯坐在临街的窗前,尽管来往汽车的轰鸣声会淹没他的箫声,但这是他在这个家庭式养老院中找到的乐趣。随着“养老一条街”的关停,他目睹着昔日热闹的街道逐渐沉寂下来。
马亚娟是这条街上的第一家养老院的创办者。她敏锐地察觉到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老人群体逐渐庞大,于是决定投身养老事业。她的养老院地处城乡接合部,交通便利,经装修整改和报批后挂牌营业,很快房间就几乎住满。这一诞生于村镇周边的新兴事物,满足了农村老人的需求,成为他们理想的安居地。
时隔多年,民办养老院的后续发展隐患逐渐显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养老业,仅仅为了获取床位补贴,市场的膨胀和粗放式发展埋下了隐患。一些经营者忽视硬件设施的改造,老人的生活环境多年未有改善。如今,“养老一条街”的关停,是对过去忽视问题的一种纠正,也是对老人安全的一次保障。
回首过去,“养老一条街”曾是民办养老院的一片繁荣之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发展,隐患逐渐显现。虽然它曾经作为嵊州民办养老机构的成功案例被写入书籍,受到的扶持和推崇,但市场的变化和管理的问题终究需要面对和解决。如今,“养老一条街”虽然结束使命,但养老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对于老人们来说,“养老一条街”的关停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随着养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逐渐暴露出缺乏消防审批、卫生经营许可及经营者资质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过去被忽视,如今却成为养老机构的重大隐患。在嵊州,民办养老发展起步较早,门槛相对较低,但如今已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刻。嵊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晓霞表示。
此次整治行动中,有6家养老院被迫关停,原先居住的95位老人面临安置问题。目前,已有部分老人被子女接回家中,部分养老院进行整体搬迁,剩下的老人则被集中安置在再孝养老院二期。这些民办微型养老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专业护理和消防隐患。当地街道和民政部门曾多次上门调研,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困难重重。
养老护理看似简单,实则对专业性要求极高。从为老人更换尿不湿到慢性病的监测,每一步的缺失都可能对脆弱的老人造成二次伤害。此次关停的6家养老院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养老护理员。这些养老院中老人人数多的有26人,少的9人,却没有一家拥有专业养老护理员。
曾经有老人在深夜突发脑梗,幸好有像马亚娟这样的赤脚医生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才从死神手中夺回宝贵的时间。并非每次都能如此幸运。大多数养老院经营者不懂医护,导致更多老人在深夜无声离去,甚至引发纠纷,进一步增加了经营压力和风险。
尽管嵊州曾针对养老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开展过消防、食品、安全生产、应急抢救等内容的培训,每年培训180多人次,但“养老一条街”的经营者仍面临整改多次隐患难消的困境。专业护理人才更倾向于流入高端民办和公办养老院。目前,护理员队伍存在“四化三低”现象,即服务人员外地化、文化程度初小化、服务工作粗放化、服务内容随意化;社会地位低、收入低、队伍稳定性低。
随着消防安全要求的提高,“养老一条街”基础设施的先天不足已经暴露无遗。除了一家惠民养老院外,其他5家养老院都存在安全隐患,如只有一部楼梯、未设置独立逃生楼梯和应急逃生通道、没有简易喷淋设施等。一旦发生火情,老人们几乎没有逃生可能。负责整治工作的应建军形容自己就像坐在一颗定时上,随时都可能爆发。他们曾多次与经营者沟通并帮助他们配备灭火器材、安装烟感报警器,但由于这些民办养老院都是农村自建房,房屋性质和建筑设计难以进行消防规范改造。今年,嵊州多部门联合开展了养老机构整治专项行动,决心通过关停来消除隐患。
这一问题引起了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肖淙文的关注,他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并详细记录了整治工作的全过程。(图文来源于浙江新闻客户端 肖淙文 记者报道 吴一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