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谈养老保
在全球养老金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适合自身国情的养老金管理模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在近日的一次论坛中深入了这一问题。
宋晓梧表示,全球养老金正在从现收现付制的福利基准转型向预筹积累制方向转变。他强调这种转型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打破了平均主义,现在又面临着老龄化的压力,对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处在摸索阶段。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审慎选择养老金管理模式。
宋晓梧指出,中国当前并不存在提高个人帐户占比的理由。在分配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二次分配不应该再扩大,尤其是国家法定的基本养老金。他认为,劳动力市场虽然是一次分配的重要场所,但养老金不是市场一次分配的问题。养老金是为了保障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职工的社会保险,应注重公平性和供给性。
宋晓梧反对扩大个人帐户或实行预筹积累制。他认为,养老财富是构筑养老保险的核心问题。中国选择的三支柱养老层次包括基本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帐户和市场运营。目前企业年金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基本保险。
在发言中,宋晓梧提到发展中国家在养老金管理模式上的。许多国家在2000年前后学习了智利的预筹积累制模式,但其中一些国家已经返回并撤回了这一改革。他强调,每个国家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择养老金管理模式。
宋晓梧认为,中国在养老金管理体系改革中,需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经济现状,重视基本职工养老的社会公济性,而不是盲目跟随全球潮流。他呼吁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以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金管理模式。
论坛中,其他嘉宾也分享了关于养老金管理的看法和经验。论坛的举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养老金管理经验的共享和借鉴,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金体系做出贡献。经过30年的实践,智利模式的养老金制度可以说成果并不理想。这一结论得到了2018年国际劳工组织出版的《撤回养老金的私有化:重建东欧与拉美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全面支持,该著作将智利模式的养老金改革历程描述为失败的三十年。该著作不仅详细描述了各国改革的经验教训,还提出了如何撤回预筹积累制并总结了详细的11个步骤。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打破了平均主义对经济社会的束缚,如今却面临着老龄化的压力,同时对于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处在摸索阶段。对于全球各国养老金正在从现收现付制的福利基准向预筹积累制转型的说法,我认为这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
在基本养老保险的第一支柱中扩大个人帐户,无疑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在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二次分配中尤其是国家法定的基本养老金不应该再扩大差距。这与我们追求的共富共享、基本保障均等化的目标相悖。与瑞典相比,我国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在个人账户方面的设计与瑞典存在显著差异。
扩大个人帐户的另一个理由是提高职工参保积极性,但这一观点已被智利模式的实践所否定。智利模式虽然以个人帐户为主,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智利国内多次出现百万人大游行,反对过去的改革,迫使不得不调整养老金制度。关于个人帐户的透明度,无论是8%还是12%,并不关键。
有人认为我国老龄化严重,所以要在基本养老保险中实行预筹积累制。但我认为这并不站得住脚。与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相比,我国在基本保障中的预筹积累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新加坡虽然实行了预筹积累制,但作为一个小国,其经验并不适用于我国。而且,我国是在计划经济下的低工资高福利的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建立的,与新加坡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坚持反对扩大个人帐户和实行预筹积累制。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背景下,我们不应该在二次分配中尤其是国家强制的基本保障中扩大一次分配的内容。对于当前的社会分化差距,我们应该寻求更为公平和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我的观点在我出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书中已有阐述,至今仍然坚持适时降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占比,并适量转化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寻求更为合理的方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和,以期找到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