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一年,税延养老险为何叫好容易叫座难
随着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落地满一年,这一备受瞩目的养老保障措施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一政策在启动前已孕育十年之久,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期望它能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激发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活力。
尽管期待高涨,税延养老保险业务在试点一年来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截至2018年底,试点地区的税延养老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仅达7160万元,承保件数不足4万件。这样的市场效果与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相去甚远,令人不禁疑惑:为何税延养老保险如此“叫好不叫座”?
去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开展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根据政策设计,购买税延养老保险产品的投保人可以在税前列支保费,待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实现“三赢”:减轻投保人的税收负担,拓展保险业务,弥补养老资金缺口。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养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接近2.5亿,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面对这一庞大的市场潜力,各保险公司纷纷积极入局。
银近期发布了第五批经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名单,目前已有23家保险公司经营税延养老保险,相关产品数量多达6项。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研报显示,在乐观情况下,税延养老险能带来超过1650亿元的保费增量。即使在最悲观的情况下,也能带来近1200亿元的保费收入。而且这只是静态测算,若考虑人均收入增长、个税改革带来的税基扩大和居民养老消费态度的转变等因素,个税递延有望为行业带来超过两千亿元的保费增量。
在4月10日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发布仪式上,平安养老保险股份公司董事长甘为民分享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观点。他坦言,现实情况与大家的预期存在些许差异。从去年的5月到今年的3月,税延养老保险的保单数量虽然超过了4万件,保费收入也达到了1亿元,但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
甘为民进一步透露,税延养老保险的潜在客户数量庞大,达到8000万人。随着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调整,特别是起征点的提高以及新的个税抵扣政策如子女教育、独生子女赡养老人、个人房贷等的实施,税延养老保险的红利效应有所减弱。
中国太保集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燕芳也参与了税延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工作。她表示,政策制定时参考了当时的个税计算方式,但随着个税政策的调整,税延养老保险也需要“与时俱进”。产品收益偏低、投保流程复杂等问题也让这一险种吸引力下降。目前市场上的60多种税延养老保险产品,固定收益主要在2.5%~3.5%之间,整体趋同。加上业务流程繁琐,税前扣除环节复杂,其竞争力并不明显。
有专家指出,在纳税申报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个税延递政策的敏感度较低,对政策优惠的感知效果也相对较差。税收优惠力度有限,这些都影响了税延养老保险的推广。
在社保降费的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压力日益增大,加快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第三支柱被寄予厚望。业界普遍认为,税延养老保险是保险业参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的重要支点,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们建议明确发展定位、优化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供给效率、扩大试点范围,并呼吁放宽税前抵扣标准、降低领取环节的征税税率。还有专家呼吁扩大试点范围及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以提高税延养老保险的吸引力。
要让税延养老保险告别“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关键在于提高政策的实惠性。只有让普通消费者真正感受到税收优惠的力度,才能激发他们对这一险种的热情。周燕芳深信,经过前期的勇敢尝试和不懈努力,参与试点的三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扩大税延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铺平了道路。接下来,我们可以稳步将试点范围扩展至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长三角地区,进而逐步迈向全国,实现全覆盖。
这一举措的前景令人充满期待。税延养老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手段,对于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试点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税延养老保险将在全国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的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想象一下,当这个试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时,将会激发多大的市场活力,将会带动多少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也将为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注入新的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和温暖。
扩大试点范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正如周燕芳所强调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试点的成功经验,将税延养老保险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一政策带来的福利。
周燕芳的观点为我们扩大税延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期待这一重要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的那一天,让我们一起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和谐的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