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目标基金开启新纪元,分级基金渐次离场
在风起云涌的金融大潮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迎来了基金行业的一次深刻变革的年份——2018年。这一年,基金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新旧更替,仿佛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旋律中既有悲怆的告别,也有激昂的启程。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舞台上,基金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也有许多产品黯然退场。它们共同演绎着大资管时代的大变革。
养老目标基金在这一年崭露头角,标志着公募基金在深耕二十载后的一次重大突破。正如一艘艘巨轮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乘风破浪,公募基金带着使命感和憧憬,开始了助力养老“第三支柱”的航行。自《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发布以来,短短九个月已有众多基金获批并成功成立,其中富国鑫旺稳健养老更是独树一帜,规模显著。与此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养老目标基金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充满无限可能。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做好投资者教育、唤醒长线投资理念才是长远之计。
而在市场另一侧,独角兽基金横空出世,以其独特的形式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机会。这些基金被形象地称为“独角兽基金”,因为它们让普通投资者有机会成为知名科技企业的战略投资者。随着独角兽公司回归事宜的变动,独角兽基金也曾面临投资困境。但幸运的是,市场的变幻并没有对这些基金造成太大冲击。它们灵活调整投资策略,转向债券市场,成功躲过了市场大跌的风险。如今,随着中国人保的成功登陆A股,独角兽基金终于找到了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机会。
在这一场金融盛宴中,也有产品黯然离场——那就是分级基金。这个曾经因杠杆效应受到投资者热捧的基金产品,在金融行业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正逐渐淡出市场。分级基金的离场,既是防范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必要举措,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年里,新基金的诞生与旧基金的谢幕交织在一起,折射出大资管时代基金行业的深刻变革。养老目标基金的成立元年、独角兽基金的横空出世以及分级基金的离场,共同构成了这一变革的三大重要事件。它们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未来,我们期待这一变革能够继续深化下去,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丰富的投资选择。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分级基金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阶段。其规模曾一度从千亿的规模膨胀至数万亿,投资者们纷纷涌入,热情高涨。牛市的泡沫破裂后,其规模急剧缩减,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到了2015年下半年,监管层开始严格控制分级基金的审批,中融中证白酒分级基金成为公募基金历史上最后一批产品之一。但不幸的是,该基金也在不久之后清盘。
随着监管层金融去杠杆政策的推进和资管新规的发布,分级基金的市场环境日趋严峻。特别是资管新规明确规定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这标志着分级基金即将逐渐退出市场。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分级基金开始转型或清盘。据《证券日报》报道,今年已经有近四成的分级基金退出市场或正在退出。市场中的存量分级基金规模不断缩水,部分基金已经转型为LOF基金或其他普通基金。而规模过小的基金则不得不选择清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金的清盘数量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尤其是在2018年,市场整体环境不佳,投资者收益普遍下滑,基金公司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数据显示,今年来清盘的基金数量已经接近只,平均每天都有一只基金清盘。这一数字远超过历年的清盘数量总和。这其中,除了分级基金外,保本基金也是清盘的主力军之一。资管新规中关于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和不得进行份额分级的规定,使得这些基金面临着清盘或转型的压力。一些由委外资金大额赎回的空壳基金也在今年集中清盘。随着监管对委外定制基金的监管持续升级,那些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基金纷纷面临清盘的命运。
在这一系列的市场变化和监管政策下,基金公司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策略。除了清盘和转型外,一些基金公司还在积极新的业务模式和市场机会。不过无论怎样变化,投资者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市场的波动和风险,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监管机构也需要继续加强监管力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